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咸阳市教育事业发展综述在全省率先成立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建成咸阳市产教融合共享信息平台、14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2个职业体验中心、16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共培养省市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4645人次,近100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
75年,咸阳教育走过了一条艰苦曲折而又辉煌的道路,从小到大、从有到优,教育事业发展的红利正在惠及千家万户。
1949年,咸阳共有小学2527所,初中10所,高中7所。全市学生数小学114871人、中学5765人。经过75年的改办、更名、新建和合并,全市现有幼儿园755所,在园幼儿11.1万人;小学553所,在校学生29.95万人;初级中学229所,在校学生14.4万人;普通高中40所,在校学生8.11万人。其中,小学生和中学生分别比1949年增加184629人和89735人。
初秋时节,行走在咸阳大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已成为一道道亮眼的风景线,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平整开阔的操场上笑声连连,幸福溢满校园。
“我们已经规划到2025年的学位需求,并紧锣密鼓地建学校。全市将新建改扩建(含撤并85所)中小学校幼儿园816所,新增学位18.3万个,规划要求率先新建改扩建一批条件好、质量高的中小学幼儿园,不断优化和提升全市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今年6月,我市中小学招生工作陆续启动,提起学位新增和学校建设的民生需求,咸阳市教育局刘亚锋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城以上城区规模加速扩大、人口迅速聚集,但教育资源供给相对滞后,学位供给更是“头疼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市教育局按照三个相衔接的要求(与上一轮规划衔接、城市发展规划衔接、人口发展趋势衔接),依据国家关于中小学幼儿园配备和建设标准,一次性规划到位。
——全市已经累计完成699所学校新建改扩建任务,累计完成投资57.57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209.82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55.76万平方米,购置图书21.89万册、仪器设备7.02万台,增加学位5.78万个。
推进集团化办学、“名校+”工程、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到2026年,全市建成“名校+”联合体15个、西咸优质教育联盟校40所、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500个。
75年来,全市共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41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2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3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截至目前,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3%,全市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949年至1952年,咸阳市中小学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中心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广大学生经过教育,觉悟迅速提高。
如今的思政课,不仅注重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更注重形式的创新与多样,以鲜活、有趣、生动的方式,让“大思政课”变得“接地气”。
近年来,不少学校创新思政课形式,推出“云端思政课”“行走思政课”等,将课堂搬到线上、搬到实地,极大地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使得学生在学中思、思中悟、悟中行,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渭北根据地烈士纪念碑前,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精神;在马栏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追忆岁月;在乾陵博物馆,通过历史遗迹、大型石雕等,深入了解乾陵历史文化背景……
根据近期调研显示,我市中小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达到95.6%,比2018年底提高了11个百分点,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不断凸显。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教具基本就是教学挂图,后来条件慢慢好了,用上了老式玻璃片、塑料片投影仪,这都算很稀罕了!”兴平市槐巷小学教师李靖臣至今都记得,当他把教学内容写在玻璃片、塑料片上,再投射到屏幕上播放给学生们看时,大家惊喜的眼神和表情。“如今的槐巷小学和30年前相比简直是天翻地覆。”90年代初就来到槐巷小学教学的李靖臣感叹。
走进如今的兴平市槐巷小学,绿树鲜花环绕校舍、智慧课堂实现全覆盖。书法教室、跆拳道室、录播室、心理咨询室半岛bandao体育、科学实验室等特色活动室一应俱全,丰富着学生们的课后服务时间,拓宽着学生们的认知领域。
“我们学校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除了引入先进的门禁系统和刷脸识别技术,实现校园出入口的智能化管理外,还更换了学生课桌椅,安装可升降式课桌、LED护眼灯,智慧黑板。同时,也保留了教学楼原有的历史风貌,通过细节处理,让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兴平市槐巷小学校长侯交厚介绍说。
“以前的教学条件相对朴素,教室陈旧,最早还用煤油灯,更别提教学设备、体育器材。”在三原县南郊中学工作的吴俊发从事教育工作已50多年,谈起几十年的变化,他感慨万分,从蓝砖红瓦到青砖瓷瓦的现代化教学楼,从泥地操场到标准塑胶跑道,从简易黑板到网络一体化的智慧黑板……咸阳教育事业的变化从“要上学”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
兴平市槐巷小学和三原南郊中学办学条件的变化,只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变化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占地面积2003.7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809万平方米。尤其是党的以来,全市财政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据了解,从2024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品牌学校建设和“两项创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等工作。
走进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占地1300亩的校园宽敞整洁,教学楼、实训基地、图书馆、体育馆林立其间,学生食堂宽敞明亮。在省内规模一流、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的智慧型现代医学技能学习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内,护理专业的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学习。
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聚焦企业用人需求,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新增新能源汽车技术、电子商务、宠物养护与驯导等专业,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的有效对接。其中,护理专业更是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和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拥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5个。
我市作为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将试点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力推进任务落实。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咸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坚持“专业对接市场,课程对接岗位”合作思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省内外282家企业开展合作办学。《“三动三新”打造产教融合“咸阳模式”》作为国家级典型案例,被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介。
目前,全市共有职业院校27所,其中,高职学院5所、中等职业学校22所,在校生12.4万人。开设专业涵盖机械、电子、交通、医学、化工、教育等10多个门类。
——全市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和教育示范县2个,省级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示范县4个。
——实施中职教育“双优计划”,5所学校确定为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职学校,15个专业确定为陕西省高水平示范专业。
我市职业教育实现创新发展,以建设现代农业区域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教育示范县为抓手,在礼泉县、泾阳县建设涉农专业6个,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围绕现代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彬州职教中心被确定为国家首批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院校,实现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同频互动、高质量发展。2023年,市教育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创业就业先进集体。
“我们当时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在语文课上,老师会逐字逐句地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要求学生背诵经典段落。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乐趣。”今年77岁的吴俊发是三原县南郊中学的返聘老教师。
“爸,可不是嘛,现在的课堂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会采用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氛围好,学生学习兴趣高,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儿媳任转玲也是三原县南郊中学的一名教师。
80后的任转玲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她也会利用网络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和更新教育教学知识。
“爷爷,妈妈说得对,我和我们班主任关系可好了。而且我现在越来越期待物理、化学这些课程,老师会组织我们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理解原理,可有趣了!”孙子吴玉立正在三原县南郊中学读高二,听了爷爷回忆起往昔,他眉飞色舞地讲述着学校如今的种种蜕变。
祖孙三代见证了教学方式的不断转变,也看到了教育质的发展。时间变迁带来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技术迭代带来教学方式的不断改变,但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初心永远不能变,也不会变。
早在1990年,咸阳市共有教职工46081人,其中小学27128人、普通中学18953人。目前,全市共有教职工6.24万人,其中小学1.73万人、普通中学2.6万人。全市在岗正高级教师36名,特级教师58名,省、市级教学名师120人次,省、市级学科带头人762人次,省、市级教学能手3323人次,省、市级乡村骨干教师2396人次。
咸阳市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上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最美教师、优秀教师等新时代教育模范,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市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一路走来,咸阳教育将一个个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教育强国民生卷的必答题,用心、用情、用力写下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