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43195号提案的答复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直接关系群众体育获得感、幸福感,是发展壮大体育事业的基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烟台市体育局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设施均衡发展。
目前,全市共有体育场地数量16166处,体育设施器材7.3万件,体育场地总面积2965.91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2㎡,各类体育场(馆)设施共计16166处,全市6787个行政村的健身器材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城市社区基本建成“10分钟健身圈”。县(市、区)全部建有“三个一”工程(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16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两个一”工程(一个灯光篮球场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多功能运动场)。
(一)新建大型体育场地设施。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建了一批高标准、高品质的体育场地设施。如:芝罘区芝罘岛公园,规划设计面积20.1万平方米打造休闲体育公园,包含笼式篮球场、足球场,智能健身器材、青少年体能训练器材、儿童游乐区;莱山区凤凰湖体育公园,占地7000平方米,涵盖多数的球类运动,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多功能活动场、腰旗橄榄球场、5人制足球场等;福山区栖鹭洲体育公园以打造运动、休闲、旅游及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体育休闲公园,总投资约4.5亿元,占地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共建有篮球、足球、网球等球类运动场、健身步道、慢骑道、健身路径、儿童攀爬类设施及健身休闲广场等各类运动健身场地20余处。这些新建设施不仅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也为我市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改造升级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为了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我们对部分老旧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如:推动福山区冰上运动中心、海阳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栖霞市全民体育馆等一批高标准、专业化、现代化的赛事场馆建设和提档升级。通过对场地地面、照明设备、看台座椅等方面的改善,使得这些设施更加符合现代体育比赛的要求,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加舒适、安全的健身环境。
为统筹解决当前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载体不新、质量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强等问题,逐步解决烟台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市体育局制定了《烟台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制定印发了《烟台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烟台市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指导“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和建设等方面问题。向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提出关于利用空地、绿地等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议,推动解决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等问题。
为解决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场地及设施不足和布点不科学的问题,我局密切配合财政、发改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规划和住建等部门及各区市政府,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科学布局、方便可及,建管并重、强化管理的原则,以政府扶持和市场驱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紧密结合自然环境,科学合理进行规划。2024年,我局在自身财政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资金244余万元,用于建设智能健身设施、智慧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等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缓解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
系统梳理中心城区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积极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场地。与局、住建局和自然规划局等部门联动,共同推进城市口袋公园、健走步道、自行车道和登山步道等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户外运动健身需求。2024年,计划建设主城区体育口袋公园7处,配合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解决“安全如何保障、事故由谁负责、费用由谁承担”的问题,有序开放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目前,莱山区中小学校园场地已全面向社会开放。
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理措施,推动智能化管理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确保“有人建、有人管”,提升群众健身满意度。一是政府投资和享受政府补助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年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二是推广智慧管理,用好“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等资源,加强客流统计、安全管理、培训管理、赛事服务和开放管理等功能,做好人员信息登记和人流监测,逐步实现进出人员可追溯。三是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功能完善和升级改造,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将开放程度、使用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列入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方评价指标。
我们将从政策、建设、规划和管理四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充分挖潜利用好城市“金边银角”,因地制宜增设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统筹考虑群众体育健身需要,结合实际配置足篮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场地设施。做好已建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档升级,进一步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双向开放,有效化解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以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完善城市职能,实现公平均衡,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紧密结合自然环境,形成科学的设计理念,为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供指导。